当前位置:首页>神都中医论坛


明辨标本关系 精心标本辨证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5-28    文章来源:乔振纲名医工作室
 

      -----浅论标本辨证对临床治疗的重要指导意义
      各位专家,各位同道,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各位的光临!大家上午好!
      众所周知,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的特征和灵魂,辨证施治是中医得以战胜各种病魔的利剑,是中医治疗学中,自称体系、独具魔力的法宝。其理论体系,一般认为包括八纲辨证(辨表里、寒热、辨虚实、辨阴阳)、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除此以外,还应纳入“明辨标本关系,治病必求其本”的标本辨证。如果说八纲、六经、温气营血等辨证学说,只是一种辨证的思维方式,或者说只是战术层面的一个角度、一个方面的具体步骤和方法,那么标本辨证,则是站在辩证思维认识论的制高点,高屋建瓴,起着统管全局,把握全程,立足根本,直切肯綮的战略层面的关键作用。
      既然标本辨证如此重要、如此神妙,那么今天我们就以此作为话题,对其做一番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标本的概念及标本关系中的哲学蕴含

      深究“标、本”的原意,标者,原指树木的末节,衍指事物的枝节或表面; 本者,原指树木的本根,衍指“根本的”、“中心的”” 、“本质”的东西。古代先哲认为:任何一个复杂事物系列中,都有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和被决定的,派生出来的方面。前者为主导,后者处被动;前者为本,后者为标。可见,标和本是一对具有相当抽象的能够概括事物多种关系的哲学范畴的一个概念。(1)标本之概念, 引入中医学领域,“本为病之源,标为病之变”(2),其运用广泛而又灵活。就邪正关系而言,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以疾病而论, 则人体为本,疾病为标;病因为本,证状为标;病机为本,症候群为标。视病变部位不同, 病在内者为本, 病在外者为标, 在脏者为本, 在腑者为标。从病之先后, 症之新旧来分, 则旧病为本, 新病为标, 原发病证为本, 续发病证为标;就医患关系而言,则患者为本,医者为标…,不一而足。任何疾病, 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 都有一定的标本关系,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夫标本之道, 要而博, 小而大, 可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解释:关于标、本的道理,简要而广泛,由小而及大,只要抓住要点,即可得知百病为害的根由)张介宾进一步解释说:“要而博, 小而大者, 谓天气之运气, 人身之疾病无不有标本也。

      中医学中的 “标本”论,其理深奥玄妙,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加以分析和梳理, 无非包涵和体现了以下几种关系:(1)因果关系; (2) 内外因关系;(3)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4)主次矛盾和矛盾转化关。(3)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世界发生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有它发生的原因,而一切运动过程必然产生相应的结果。(4)从医学领域来讲,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致病因素, 或外邪入侵, 或内脏失调, 或七情所伤……,而不同的病因必然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中医把引起疾病的各种原因视为 “本”, 将各种临床症状及体征作为 “标”, 二者之间有决定和被决定的必然关系。但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转化, 就是说,A情况下的 “标” 症, 可能是B情况下的疾病之“本”。如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显而易见,外感风寒为该病之因,视为致病之 “本”, 咳嗽、痰多是主要症状, 视为该病之“标”。明乎于此, 治疗组方时, 必须用相当分量的解表散寒药物, 外散风寒除其因, 治其本, 同时温宣肺气、化痰止嗽,以消除“标”症,解除病痛。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咳嗽不止,且程度剧烈,牵引胸胁疼痛,则咳嗽和胸胁疼痛相对而言,前者为 “本”, 后者为“标”,治疗仍宜宣肺止嗽,咳嗽止,则胸胁疼痛自愈。这种建立在“因果关系”辨证思维基础上的“标本”观,就是中医“辨证求因”重要学术思想的哲学根基。
      万事万物在发生、发展中都存在和充满着矛盾,疾病的过程也是矛盾贯穿的过程。疾病和人体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在这一矛盾中,患病的人体是疾病得以康复的“内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内因和矛盾的主要面在事物发展、演变中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所以治疗疾病,必须以人体为“本”。
临床上的疾病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既有某一脏腑、某一局部的病变,又有它脏、它腑或其它部位乃至全身的病变, 而且随着疾病发展阶段的不同, 临床症状及体征亦不断变化。 在纷杂的变化和诸多矛盾中, 必有一种病变, 一个主证, 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 此即哲学中的所谓 “主要矛盾”,在标本辨证中视之为 “本”;而其它病变,或兼证,均由主要病变或主证的基础上演变并发而来,居于从属、次要的地位,即哲学中的“次要矛盾”,在标本辨证中,视之为“标”。临床上的所谓“治病求本”, 一个重要蕴涵, 就是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 针对主要病变、主要病症,采取“决定性”的治疗措施。主要矛盾解决了, 一切或其他多种问题即可迎刃而解,病痛可以解除,疾病即可痊愈。
      2.标本辨证的终极目的旨在求本论治
吾在临床中非常重视和强调标本辨证,视其为辨证论治的首要环节和必要过程,通过辨析“标本”,辨明其发病的原因、发病本体的虚实状况及内在机理,进而针对根本进行治疗,此为获效的关键,即所谓“治病必求其本”者是也。
      2.1求病因之本。既要“求本论治”,首先要仔细分析致病的病因,针对其因,尽快地消除致病因素。比如,寒邪感冒,引起头身疼痛,闭塞、流涕,咳嗽,恶寒等病状,此时治疗,针对病因,就要辛温解表,散其表寒,表寒得散,肺气得宣,则诸症除矣。再如风热感冒,证见发热、汗出,口干欲饮,咽干咽痛,咳吐黄痰等,此时应辛凉解表,清透郁热,表热得解,郁热得清,则诸症皆除。
求因论治,不仅用于外感性疾病,也常用于某些内伤类疾病。如生气之后引起的胁肋胀痛、纳呆、口苦、腹撑、胸满等。此病因“气”而致,乃气机郁结,肝失条达,胃失和降所致。其治当然应立足调气,宜疏肝气,和胃气,宽胸气。方用柴胡疏肝散和小柴胡汤、枳术汤,可获效矣。又如,吾曾治一阳痿病患者27岁,结婚仅两周,以“阳痿不举10日”为主诉来诊。细询其因,结婚当天,夫妻外出旅游(所谓旅行结婚),历经八天时间游遍大江南北,“马不停蹄”,奔波劳顿,劳则耗气,而气为各项生理活动的原动力,今元气大伤,中气下陷,肾气耗损,阳俱焉能勃焉!遂从补气入手,治之予益元气、补中气、滋肾气,方用人参汤和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汤合而化裁,七剂而愈。
      2.2. 求病机之本:对于病情复杂的疑难顽疾和病程冗长的慢性痼疾,难于究其病因,只能用脏腑辨证或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思维模式,通过对错综复杂病情的辨证分析,探究并总结其发病的病理机制,明瞭了病机,就抓住了治疗的根本,此谓“求病机之本”。
病机,即发病的内在机理,内在脏腑、气血、阴阳对发病的作用,及病态状况下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其内在机制决定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趋势及最后结局,故为疾病过程中至关紧要和最本质的东西。正如张景岳所说:“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也。”因此,我在审察疾病时特别强调:“首辨病机,务求明晰”、“谨守病机,始终不渝”。只有真真切切地辨明了病机,理、法、方、药的运用才能环环相扣,药切病机肯綮,疗效自然显著,诚如唐?王冰所说:“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谨守中医病机”,必须老老实实以病人就诊时表现的各种自觉症状和体征为基本依据,准确、完整地运用中医理论确定疾病部位、辨析疾病性质、把握邪正胜衰、区分标本缓急、预测疾病转归。在完全明了中医病机的基础上,确立治疗法则,然后依法统方、依方择药,依据病机该用什么药就用什么药。简言之,只有坚持“以证为凭”,摒弃主观、臆断,才能为“谨守病机”提供客观的可靠前提,只有坚持“有斯证便用斯药”才能保证辨证施治的正确方向。
      2.3.求体质之本。人身是疾病的本体。人作为动物之最高等者,对各种病邪都有一定的抵御能力,对病态下的内环境有强大的再调节和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这是人的本能所决定的。中医在面对疾病时,首先想到的是患病者的“肌体”,正视和珍惜人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功能,用药的目的首先在于调动、激活、增强人体本身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功能,而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头痛医头,脚疼医脚,惟病症而治,更不是只盯着炎症、癌灶,惟抗菌、灭毒、杀癌细胞用药。
    (从癌症发病的内在原因,谈中医治癌的思路——一味抗癌不可取,扶正固本为首要
      现代医学的研究认为,癌症发生的病原学原因,在于人体内部存在的癌症基因。正常情况下由于机体的强大抵抗力和免疫力,尤其是在强大的免疫监视功能的监视下,癌症基因处于被拟制或被“封闭”的“静止”状态,体内一切相安无事。一旦机体,受到邪恶因素的侵袭和骚扰,破坏了机体内环境的平衡,打击和损伤了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特别是导致免疫监视功能的紊乱和低下,癌症基因被不良因子激活,在失去管制的情况下发生“基因突变”,拼命增殖,无序疯长,迅即形成癌瘤。
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形成首先责之人体本身正气的不足。正如两千多年前的《内径》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所谓的正气,指的就是人体对外界的适应力,对外邪的抵抗力,对疾病的免疫力,患病后的内在修复力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根据以上观点,癌瘤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机体本身,责于我们机体本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尤其是免疫监视功能的受损和低下,懂得了这个,应从哪方面入手,从哪方面着力,采取那些措施对癌症进行治疗和预防不就一清二楚了吗。
癌症属慢性消耗性疾病。本病轻则耗气伤津,重则脏腑功能受损,甚则脏腑衰败,真元枯竭,迅即出现恶病质,终因阴阳离决而丧命。可见正气亏虚,不但是癌症发病的重要内因,而且是贯穿癌症病程始终的主要矛盾。因此,治疗癌症的全程都应特别强调扶正固本。反对两眼只盯着癌细胞,不顾胃气强弱,气血盛衰,体质虚实,而只知滥用所谓解毒抗癌药或大量罗列堆砌抗癌药物。那种只知单纯抗癌,一味抗癌的思路,无异于化疗抗癌法。化疗抗癌疗法,虽有些许疗效,但毒副作用明显,对机体损伤太大,甚至有许多患者,并非死于癌症病情,而是过度化疗致死。这个惨痛的教训,难道不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不应当寻求其它的治疗途径和方法吗? 毫无疑问,针对机体,扶正固本,应为中医治疗癌症的正确思路。)

      治疗疾病必须首先重视对人体的保护(或养护),起码做到在治疗过程中所用的手段或药物不对人体造成伤害,所谓“上工治人,不治病”即此意也。“扶正固本”是指导中医临床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医治疗学的显明特点。扶正固本,主要体现在保元气、护阳气、调胃气、固肾气等几个方面:
      2.3.1.求元气之本。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指秉受于先天“基因”的本原之气,发自于父母,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其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的盛衰决定人与生俱来的体质强健与否,关乎着生命力的长久与强弱。禀赋虚弱者,元气必然不足,体质较差,抗力低下,易受外邪侵袭,常年病怏怏;或因病程日久,慢性耗损,伤及元气者,导致病情更加冗长难愈,成为长期慢性病患者;或顷刻罹患急危重病,来势凶猛,摧枯拉朽,直接重创元气,危及生命。
对于屡治难愈的长期慢性病患者,扶正固本是长远之计,稳妥之策。治疗中若不分标本,操之过急,只图一时之快,峻药猛投,往往徒伤正气,欲速则不达,而只能久病缓图,养元固本,随着脏腑功能的逐步改善,随着抵抗力、生命力的逐步增强,最终驱逐病邪,获得痊愈。
对于急性发作的危重病患者,当命悬一线之际,此时用药的首要任务和目的,是养护元气,在某种意义上讲,养得一分元气便保得一分生机,留得一分元气,便留得一分生命。
      2.3.2、求阳气之本。中医的“阳气”,有多种涵义。一指各脏器、组织的功能;二指人体生理活动过程中所需要或产生、散发的能量;又指生殖发育的原动力。阳气不但有卫外、温煦、气化的功能,更是抵抗力、生命力和强壮的标志。
长期慢性病患者,气、阴两虚日久,必损及阳,导致阳气不足或虚衰,出现精神萎靡,腰酸、纳呆,溲频、便溏,畏寒肢冷,痰涎壅盛等症状,其诸多症状皆为“标”,阳气虚弱乃为其“本”。治疗,当以补阳、温阳为治本之策。肾阳虚为主者,可以制附片为君,肉桂、生姜为佐;表阳不足者,可以桂枝为君,制附片、制麻黄、辽细辛等酌选为佐;中阳虚馁者,可用干姜为君,制附片、桂枝、吴茱萸等酌选为佐。由于肾为阳气之根,补阳除酌情选用上述补阳药物外,还当注重补肾。
对于急、危重病患者,大厦将倾,危在旦夕之时,在补元固本的同时,必须注意养护阳气,只有阳气充盛,才能增强气化功能,维持各脏腑及新陈代谢的正常运转,才能激活细胞活力,强化生命力,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延长生存之目的。此时最好的方药莫过于“参附汤”,称其为急用救命汤不为过也。(举天津为晚期肺癌患者会诊的病案:患者文某,六十余岁,男性,广东梅县人,因急性心衰合并肺水肿入住深圳某医院救治二十余日,效果不甚明显,病危通知书已下达给病人家属,在久治不愈之际,患者家属担心患者会亡故在深圳,于是家人经过与院方协商,带文某悬挂液体乘坐汽车回归老家梅县,只待料理后事。适逢乔教授出诊广东为文某的一位亲属诊治疾病,经其亲属介绍,乔教授连夜从广州坐汽车赶到梅县,为文某诊断治疗。刻下症见:呼吸急促,胸闷心慌,房颤,双下肢浮肿,小便不利,颜面恍白,脉微欲绝。乔教授辨证为心阳欲脱,肾气衰败。急予参附汤合桂枝茯苓汤三剂,意在回阳救逆,大补元气。药选附子、干姜、红参、麦冬、五味子、桂枝、茯苓、猪苓、白术、炙甘草等(兼顾元气、阳气)。处方毕,由于时间问题,乔教授还要离开广东,留下电话便于和患者家属沟通,三日后,患者家属电话称服用中药后,患者下肢浮肿消失大半,气力明显恢复,问原方是否继用。乔教授回复电话说,在上方中加入砂仁、山楂、鸡内金三味药,继用三副(其意在于生机复苏之后,鼓动胃气,以利持久)。并反复叮咛患者,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后一年,笔者随乔教授出诊广东,见到了该患者,与其攀谈,谈起当年治疗经过,其言语中格外感激乔教授。)

      2.3.3.求胃气之本。胃者,“仓栗之官”,“水谷之海”,主饮食物的受纳腐熟。这里所谓“胃气”“,实则也包括了”“脾气”,包括了对水谷精微的吸收、运化、输布等整个消化功能。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关系到人体对营养需求的供应,故称其为“后天之本”。若胃气虚弱,纳化失常,气血化源不足,人体营养亏乏,要么出现乏力、气短神疲肢软、头昏、健忘等一排虚劳症状;要么抗力低下,经常感冒;要么经常腹胀、便溏等。凡此病症,其治疗,毫无疑问皆应“‘健脾养(和)胃”,乃求本之治也。
      对于长期卧床的慢性病患,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大多都有脾虚胃弱的病机存在,治疗时,不管有多少症状或兼证,都要抓住“健脾养胃”这个根本,只有脾胃强健,化源充沛,气血才能充盈,其他各脏腑营养充足,才能发挥正常功能,免疫力、抵抗力才能增强,疾病才能加速痊愈。这方面,前贤“补土派”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脑膜瘤术后纳呆、呕吐、呃逆案 张鬃,女,57岁,洛阳偃师市大口乡居民,2015年7月17日初诊。患者半年前经常后头胀痛,甚则剧痛难忍,曾求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经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为“后颅窝脑膜瘤”,当年3月2日于该院做了切除术,术后后脑疼痛消失而出院回家调养,继之出现纳呆、恶心,经当地医院西药治疗月余无效,5月1日再次入住省人民医院,电子胃镜检查提示:慢性红斑性全胃炎伴胆汁返流。复经西药治疗48天,先后花费近10万元始终未获显效,形体日渐消瘦(体重由入院前的60多公斤,降至40多公斤),每日靠输生理盐水、葡萄糖及其他营养液维持,生命奄奄一息,遂出院返回老家欲安排后事,无奈之时经他人举荐求诊于余:患者坐轮椅,被家属推着来诊,神情萎靡,消瘦异常,面色萎黄,黯淡无光;无力言语,欲言而发不出声。家属代诉:不能进食,粒米难进,滴水难饮,每进食或饮水则呕哕不止,伴呃逆频作,口苦,腹胀,两胁撑痛,十多天未大便,至今毫无便意;舌质暗淡,舌苔薄黄;脉沉微;脘腹触诊柔软,无疼痛。脉证合叄,其中医病机为:元气虚嫩,肝胆郁热,气逆犯胃,腑气不通,脾胃不和,胃气不降。治宜益元扶正,疏肝清胆,健脾调中,和胃降逆,通降府气。白人参13克,丹参、辽沙参、柴胡、黄芩、姜半夏、桔梗、旋复花、砂仁(砂仁)、佛手各9克,白术10克,枳实3克,吴茱萸5克,陈皮、焦三仙、川朴各13克,云苓30克, 藿香7克,炙甘草9克,生姜3片,红枣7枚。每日一剂水煎服。瞩其每次少量(10—15毫升)饮服,每日分6—10次频服。
2015年8月15日诊:上方服10余剂呕哕渐止,呃逆亦失,又服10余剂,能进少量饮食,精神好转,言语能以出声,现乏力、神疲,口干、口苦,食不知味,时泛酸,大便秘结不畅;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脉沉无力。治宜益气扶正,疏肝清胆,健脾和胃,通降府气。处方:白人参12克,辽沙参10克,柴胡9克,黄芩9克,姜半夏9克,白术10克,枳实5克,川朴13克,陈皮10克,海螵蛸10克,浙贝母13克,竹茹9克,砂仁9克(后下),焦三仙各13克,石斛15克,云苓30克,炒莱菔子9克,炙甘草9克,生姜3片,红枣7枚。每日一剂水煎,每次少量,每日分多次饮服。
2015年8月29日诊:连服上方14剂,口干、口苦及泛酸均消失,精神继续好转,语声较前洪亮,便秘好转。现仍食欲欠佳,时恶心,大便费力不畅。治以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为主,兼以通降府气。处方:生黄芪25克,太子参15克,白术10克,云苓30克,陈皮13克,藿香、砂仁(前两味均后下)、姜半夏、川朴、佛手、焦三仙、炒莱菔子各9克,石斛20克,鳖甲粉5克(冲服),枳实7克,沉香颗粒3克(冲服),炙甘草9克,生姜3片,红枣5枚。每日一剂水煎,每日分多次饮服。
2015年9月11日诊:连服上方14剂,胃口大开,饮食大增,面色较前红润,话语增多,与人交谈时神气十足。近口腔溃疡此起彼伏,偶而稍稍恶心。治仍以健脾和胃为主,兼以清泻胃热,通降府气。处方:太子参15克,玄参10克,白术12克,云苓30克,陈皮9克,清半夏9克,藿香、砂仁(前两味均后下)、陈皮、清半夏、竹茹、佛手、川朴、内金、各9克,枳实、升麻各7克,石斛、公英各15克,焦三仙各13克,生甘草5克. 生姜3片,红枣7枚,每日一剂水煎服。
2015年9月23日诊:连服上方10剂,口疮愈,呕恶止,饮食大增,精神转佳,已甩掉轮椅,在家人陪伴下自行来诊。刻诊:痰多,难以咯出,大便不爽,余无异常。舌质暗红,舌苔薄黄略腻;脉沉无力。治仍以益气扶正、健脾和胃为主,兼以化痰利咽,通降府气:生黄芪25克,太子参、陈皮、焦三仙各13克,炒白术、内金各10克,云苓30克,砂仁(后下)、辽沙参、桔梗、、竹茹、佛手、清半夏各9克,枳实5克,炒莱菔子、川朴各15克,炙甘草9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半月后,患者打来电话深表感谢,称连服上方10余剂,诸证皆失,病告痊愈,不但生活恢复自理,而且能从事一般家务劳动。
追防至2016年元月无恙。
按:该患者粒米难进,滴水难饮数月有余,生命靠输液维持,可谓病情重笃,奄奄一息!根据脉证及西医检查结果,分析其中医病机,首先是本虚,主要责之元气虚衰(故精神萎靡,无力言语),胃气将绝(故粒米难进,滴水难饮)。其次是标实,具体体现在胃不受纳、胃气上逆而呕噦、呃逆;脾不健运、腑气不通而腹胀;胆气犯胃而口苦、两胁撑胀。综观整个病情,以虚为主,以实为次。治疗首当补元气,健脾气,养胃气。在扶正固本、防止虚脱的前提下,疏肝清胆,和胃降逆,通降腑气,方用小柴胡汤、香砂六君子汤、枳术汤、丹参饮等融合化裁,加减续服10余剂,呕噦渐止,呃逆渐停,且能少量饮食,可谓初战告捷,大获其效!
及至三诊,当胆经郁热得清,肝气犯胃得以解除(口苦、两胁撑胀消失)之后,专以健脾调中,和胃养胃。如是主次分明,步骤有序,逐步转危为安,并终获痊愈。
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把扶正固本放在首位,立足于稳,轻剂缓图,用药十分谨慎。如当需要通腑气时,仅用枳实、川朴、炒莱菔子等,弃用大黄,恐其苦寒伤胃;且枳实用量仅3—5克,使其不致于伐气伤正,此细微之处,足见医者组方用药之匠心。)

      2.3.4、求肾气之本。肾藏精,寓元阴、元阳。其“精气”(元阴),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对机体各脏腑及各组织、器官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其肾阳,对机体各脏腑、器官起着推动、温煦的作用。肾阴和肾阳,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决定和维护着全身各脏腑阴阳的相对平衡。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即可出现肾阴虚或肾阳虚的诸多症候。另外,由于肾主生殖发育,主水、主纳气,司前后阴,肾为“胃关”等多种功能,所以许多疾病都与肾有着直接或间接地关系。所以许多疾病,尤其是虚劳性疾病,在治疗中必须立足于肾,以求本论治。
由于肾阴、肾阳是生命之源,强壮之基,所以二者是否充盈、充盛,是否平衡协调,不仅关系到体质的强弱,而且关系到患病后能否有足够的免疫力、耐受力和生命力,关系到患病后能否尽快康复和预后,因此,任何疾病,特别是某些急危重症,在治疗中,或以、“肾”为本进行论治,或时刻顾及到肾,根据病情,有的需贯穿始终,有的需间断或适时进行。
      3.运用标本辨证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3.1急则治其表:标本辩证用之于临床,一般情况下,毋庸置疑必须是“治病必求其本”,治本是“战略”目标,是终极目的。但从“战术”层面讲,由于标与本的相对性,加之病情的复杂多变性,一定情况下,当“标”的病势十分突出,成为主要痛苦,对肌体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势下,此时的标证应视为主要矛盾,暂置本于不顾,集中药力治标,此即谓“急则治其标”。如鼓胀病,当严重腹水,难以平卧,水湿困脾,影响气机升降,水气凌心,大厦将倾之际,若正气尚支,应不失时机地强力利水祛湿,逐饮攻邪,待水消邪缓,再予健脾养肝,图本论治;又如癌瘤病合并冠心病心肌梗死者, 当心脏病病情严重 (或频发心区绞痛, 或频发早搏, 或心率过快, 伴窒息样胸闷, 呼吸困难, 甚则不能平卧) 顷刻危及生命之时, 此刻, 当以治心为急, 待心病缓解, 再议治癌。
      3.2.缓则治其本:许多慢性病在迁延过程中或急性病的恢复期,临床症状并不突出,构不成重大痛苦,此时治疗应针对其“本”, 针对体质,调其内在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等,从本治之,通过调理,标证自消,病可渐愈。如慢性腹泻,腹泻为标,脾肾两虚为本,在腹泻不甚严重(次数较少,大便仅稀溏而已),其治当以健脾补肾为主,脾气得健,肾关得固,则腹泻渐愈,此即“本而标之”之谓也。
      3.3.标本兼(同)治:在标本双方不相上下,“势均力敌”态势下,可在治标同时兼以治本,如素患心悸10年的患者,又患消渴一年,其病机应以心悸为本,消渴为标,就诊时口渴喜饮,饮不解渴,伴心悸,胸闷,逢劳加重 ,其治在针对消渴同时,也应兼治心悸,此即为标本兼治;在在标本俱急情势下,须标本同治。如周身浮肿兼咳喘、胸满、腰痛、小便不利、恶寒等症,其病机肾虚水泛为本,风寒束肺为标,其治在温肾助阳、利小便,针对其本的同时,也应发汗、宣肺、解表以针对其标,此乃标本同治。
      4.结束语:临床实践充分证明,明辨标本关系,精心标本辨证,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地把握病情,能否正确地制定治疗原则和正确运用治法、方药,关系到疗效是否确凿,而且是衡量医者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高低的重要标尺。 正如《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所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版权所有: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乔振纲名医工作室

乔振纲工作室声明:网站所有学术性文章及肖像未经我站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豫ICP备10025230号

投稿邮箱:qzggz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