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神都中医论坛


【乔振纲论中医现代化—在北京中医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演讲】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3-26    文章来源:乔振纲名医工作室
 

  所谓中医现代化,是指在继承和保持中医完整理论体系,固有规律及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技的优秀成果、研究手段,对中医理论、临床、药物等进行深入研究,以逐步探测其科学本质,阐释其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先进医疗检测设备,尽快实现中医诊断技术的客观化、指标化,深入总结各类疾病的辩证施治规律,实现临床治疗的规范化;同时,运用现代科学加工技术,研究、开发疗效可靠的中药新剂型,使之更加多样化,给药途径现代化,更能满足临床治疗,特别是急诊抢救的需要。总之,中医现代化是临床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挑战和要求,是中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医现代化,既是发展趋势和长期目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艰苦努力,才能逐步实现。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紧紧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卓有成效地、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第一,运用现科学技术和手段,加强中医理论的研究,为中医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医学有自己独特的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理论的正确性,不仅为千百年来的临床实践所证明,而且正在被日益发展的现代科技的优秀成果所证明。比如,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医的一个脏器具有多种功能的论点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甚至被认为是错误的。但是,近代科学成果表明,—个器官仅有一种功能的论点是错误的,具有多种功能却是正确的。就肺而言,过去西医认为,肺仅仅是一个主管气体交换的呼吸器官,而中医认为肺除了“主气”、“司呼吸”以外,还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的功能。甚至认为,“肺为水之上源”。现代生理、生化及内分泌的研究发现,肺不单纯是一个呼吸器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参与人体重要生理功能的许多活性物质,如前列腺素、5一羟色胺缓激肽、血管紧张素、儿茶酚胺等的生成和灭活,都离不开这个以往被认为“专司呼吸”的器官。其前列腺素(主要为PGE和PGA)有的直接由肺分泌,有的经肺脏灭活,前列腺素对肾血流,排纳和利尿起着控制作用,进而影响水液化谢,这就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肺为水之上源”、“游溢精气”、“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奥秘。又如祖国医学认为“肝”的生理功能之一是“肝开窍于目”。近代研究发现,维生索A与视觉有着密切联系(维生素A是构成视觉细胞内感光物质的主要成分,还有维持上皮组织结构的作用),而维生索A的生成、贮藏和代谢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的,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肝开窍于目”的道理。再如,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而现代生化的研究发现肾与骨髓造血和钙磷代谢密切相关。骨髓造血功能是否正常有赖于肾组织产生的一种红细胞生成酶起重要作用,钙磷代谢的正常进行,有赖于维生素D,而肾脏参与维生索D 的活化,经活化了的维生素D能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改,提高血钙、血磷的浓度,有利于钙磷沉着,促进骨组织钙化。可见,“肾主骨生髓”这一命题,不仅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而且具有实实在在的科学内涵。其它如对“气”及“八纲”本质的研究,肾阴、肾阳与17羟、17酮的研究等等,都已取得丰硕成果,说明过去几十年的中医理论的现代化研究及探索已取得显著进展。随着近代各种边缘学科的不断兴起,我们发现中医学理论还包含着许多现代科学近年才逐步认识或发展起来的科学内容。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必须继续加强和深入。中医药若能积极地大量地吸收一切人类科学文明史上最优秀的成果为自己服务,为我所用,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医对本身理论体系的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和促进中医药科研水平,学术水平及医疗水平。
  理论产生于实践,而理论的飞跃又可大大地促进实践的发展。几十年来中医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虽有一定进步,但未有大的突破,更无飞跃性地发展,很多方面只是停留在“继承”层面徘徊。理论方面的这个状态在—定程度上限制和束缚着临床实践的发展,使其不可能出现更大的飞跃。当前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受现代化的严峻挑战,应借现代化的浩荡东风,促使其,並必将有一个大的发展,一是现代科学的优秀成果(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和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为中医理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手段:二是各边缘科学(如现代生物学、现代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又可能为中医理论研究注入更多的科学内涵,使中医的生理、病理、乃至药理的科学本质得到更深刻的揭示和阐释,从而使中医理论更严密、更实在、更系统,对临床实践更有指导意义。
  第二: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加强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总结每个病(特别是疑难病)的辨证施治规律,在提高疗效上狠下功夫,尽快实现中医治疗的规范化。
  临床疗效是医学的生命,千百年来的临床实践充分证明,中医的辨证施治的确是战胜疾病的法宝,是中医疗效的可靠保证,然而辩证施治并不是临床医师的随意处置,也并非药物的杂乱堆砌,而是以深刻的中医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整体观念及理、法、方、药的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辩证思维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的规律性。无论是按中医病名(诸如眩晕、呕吐、肋痛、黄疸、胸痹等)进行辩证施治,还是按现代医学病种(如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肾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等)进行辨证施治,其辩证思维过程是一样的,都要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表现,分为不同的证型,确定相应的治则,拟定有效方药,问题在于怎样分型才更合乎临床实际,应不断总结,进而探索每一个病(或证)的辩证思维规律,制订易于遵循、操作,易于推广和提高疗效的辩证施治规范。
  近几十年来,中医的临床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较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更严格、更客观地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二、如何避免低层次的重复研究;
  三、如何加强科研的整体规划和部署,搞好科研的协调及重点项目的协作攻关:
  四、如何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科研成果,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这就需要一个起决策、参谋、咨询、协调作用的权威机构来担负起以上工作,这个机构就是国家中医药学会及其领导下的各专业委员会。所以,要大力加强中医药学会及其各业专业委员会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的作用。
  临床治疗的第一步是诊断。正确的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因此,欲实现临床治疗的规范化,首先,必须实现临床诊断的客观化、指标化和现代化。
  中医诊断疾病,基于“有诸内者,必形诸于外”的认识,应用“由表及里”、“从外测内”的“黑箱”思维方式,其生要手段是望、闻、问、切。这种主要依靠医务人员的直观观察和患者主观自诉的传统诊断方法,由于缺少量化指标,同一疾病,让不同大夫来诊断,其结论往往存在较大差异,难于取得一致,这不能不说是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因此,要加强中医诊断技术的现代化研究。如通过舌诊仪探求各种舌象形成的机理,通过多种类型的脉诊仪探讨正常人的脉象及各种疾病的形成机理,建立脉象图与病证的相关性联系;在望诊方面利用色光仪对面部及皮肤色泽进行定量、定性观察;在触诊方面,利用红外成象仪、热辐射仪、皮温针、深部测温计等进行肢端、腧穴测温以探求脏腑病变等等。在加强对传统四诊实行现代化研究的同时,逐步加紧用现代化诊断设备武装中医。现代诊断仪器,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西医的检查手段,对疾病可进行较精确的定位、定性,并作为治疗的依据,中医同样可借助这些先进设备“为我所用”,利用其检查手段,对疾病进行更深入,更具体的了解,以作为辩证施治的参考。也要积极利用生化免疫、电生理、微循环、阻抗血流图、血液流变、细胞分光、微量元素、病理形态、影像学、色度学、热能辐射等技术手段,加强对“证”的现代化研究,从而建立“微观辩证”学说。微观辩证对疾病的认识已深入到了细胞、亚细胞,分子、亚分子的精细水平,可大大弥补“宏观”辩证的不足。但从“系统论”、“整体分析论”的角度分析,单纯“微观论”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微观分割得愈具体,研究得愈细微,反而愈不容易看清机体的全貌,对生命运动的认识愈加渺茫和模糊。因此,中医辩证应始终坚持以“整体恒动”、“综合分析”、“宏观调控”的思维方式为主导,既重视和借助“微观辨证”,又不要陷入微观辩证的极端。
  第三,加快剂剂型改革是中医走向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中医药是中国人民疗疾健身的法宝,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使其深深根基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但是,近些年来,求中医看病的病员数量却明显下降,许多中医院出现了不应有的萧条,有的甚至难以维持。其原因除了药价上涨,公疗部门限制等因素外,问题的症结主要在药:一是中药制剂至今仍以煎剂为主,这种“一锅煮”的传统习惯,用起来很不方便,特别是随着生活方式的逐步现代化(如使用液化器,食品大量成品化,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等),人们对大砂锅熬药越来越感到厌烦;二是中药制剂中能用于急诊抢救的品种寥寥无几,仅有的少量品种应用也不普遍;三是中药制剂中缺少高效、特效、速效、长效的品种;四是药政管理混乱,伪药、假药充斥市场。中药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使中医疗效难以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民群众对中医的信任,严重影响着中医事业的发展。因此,中医事业要振兴,要发展,剂型改革和剂型的现代化就成为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改革中药材直接一锅煮的旧传统,旧习惯。要求各种中药材经遵法炮制后,必须一律(或大部分)加工成粉(或颗粒),以散剂(或颗粒剂)出售。此项改革有以下好处:
  1.将中药材变成散剂(或颗粒剂),有效成分易于煎出,较小剂量即可保证同等治疗效果(据估计:改为散煎后的用量只须以前习惯用量的20%—30%),既节约了药源又可大大降低费用,减轻病人负担;
  2.由于用药剂量较小,病人从医院带走的不再是鼓鼓囊囊的几大包,而代之以几小袋或几小杯,且散剂易于煎煮,易于过滤,颗粒剂甚至勿需煎煮,直接即可用水冲服,这就大大地方便了病人,克服了病人对中药“一大包”、“一锅煮”的厌烦心理;
  3.中药材就地收购,就地或定点集中加工成粉,可有效防止霉烂变质,加以科学包装(如采用无毒、无味的塑料筒或塑料袋,根据需要分为不同重量、不同规格的包装),象“集装箱”一样便于运输,便于销售,不仅运输费用大大降低,而且可减少流通周转环节中的浪费,是保护和充分利用中药资源的得力措施。
  4.由于防止了霉烂变质,药物质量有了保证,可大大提高疗效。
  5.有利于扩大中药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总之,中药材由饮片变为散剂的改革将带来具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中药发展史上是一项革命性的变革,呼吁国家主管部门将这一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认真抓好收购、加工、销售及质量监督各环节,建立必要的法令、法规,以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用现代化生产手段和加工工艺发展丸、散、膏、丹等传统制剂,既要增加品种,又要注重质量,特别要注意发掘特效、高效的“绝招”产品。
  在散剂生产中,要大力推广应用超微粉碎技术,以实现其低温粉碎,高纯操作的优势,既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又可降低成本。
  发展丸、散、膏、丹制剂,要特別注意挖掘名老中医的临床绝招,不断研制、开发“特效”、“速效”药物,凡以名老中医(经临床反复验证确有特效的)验方、密方名义申报的新药,在审批论证时,要以中医理论体系为准绳,要以高效为依据,简化手续,快速办理,使其尽快投放市场,一时不能达到商品化标准者,应允许在一定范围试用。建议县以上中医院都要有一定规模的制剂生产能力,生产丸、散、膏、丹自制自用。
  (三)、积极开发、研制急诊抢救的中药制剂
  急诊抢救能力,是衡量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关系到医院的声誉和生命。但就目前多数中医院的实际现状看,急诊抢救水平一般都比较落后,其原因,除了人才缺乏外,主要原因是由于能够用于急诊救的中药制剂太少,因此,要加强急诊抢救制剂的研究,有计划地、有重点地确定病种(如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脑中风、休克、肾衰、尿毒症、糖尿病酮中毒、呼吸衰竭、心衰、肝昏迷等)及研究课题。指定(或招标)研究单位,统一部署,协调攻关,尽快拿出中医抢救的“高效”、“速效”药剂。对可供静脉注射用的针剂,应作为重点,优先开发,中药制剂也要尽快占领静脉渠道。同时,根据临床及病情需要,也可研制多种含化剂、雾化剂、灌肠剂、颗粒冲剂等。总之以应用方便、快速、高效为原则。
  中医现代化的目的是运用现代化技术成果和科技手段促进中医的发展,而不是改造中医。因此,在中医现代化进程中,要始终注意把握好一个原则:即中医坚持“自然疗法”的特色和“整体恒动”、"宏观调控”的学术特征及“辩证思维”的规律不能变,防止用西医理论和方法来替代或任意解释中医。要正确处理传统继承和实现现代化的关系。传统继承是实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而现代化是中医在现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者是辨证统一关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决不能以现代化为由,轻视或削弱传统继承,恰恰相反,就目前中医学术状况来看,传统继承不但丝毫不能削弱,而且应当大力加强。继承工作做得越好,中医现代化的基础就越牢固,现代化了的中医就越能体现中医的本质和特色,中医现代化的方向就不会误入歧途。所以,越是提中医的现代化就越是要强调和重视传统继承工作。
  中医现代化是一个宠大、复杂的社会工程,实现这一宏伟蓝图,需经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长期、艰苦的努力。从现在起,建议国家主管部门立即着手制定严密规划,制订包括基础理论、临床治疗和药剂改革诸方面逐步实现“现代化”的切实可行的实施纲要。要增加投入,加强领导,有些方面,甚至在全国范围动员较大力量,组织协同攻关,要一个课题一个课题地研究,一个堡垒,一个堡垒地攻破,只要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干下去,中医的现代化一定能实现!

版权所有: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乔振纲名医工作室

乔振纲工作室声明:网站所有学术性文章及肖像未经我站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豫ICP备10025230号

投稿邮箱:qzggzs@163.com